白宇养生

当前位置 > 养生

养心闾谈湿气重与养生祛湿

作者:小二 时间:2023-05-14 03:19

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订阅号【养心闾】专栏,逢周四推送!本栏文章由医院心血管科专家名医亲自撰文或指导写作,内容涉及众多心血管科常见病的科普讲解与防治建议,实用、权威!敬请关注!

谈“湿气重”与养生祛湿

医学指导:大内科主任 吴伟教授

文/心血管科 罗元、苗青、徐荣霖

说起“湿气重,要祛湿”,这是岭南人生活中常用词,也是中医学通俗化的名词。为什么岭南地域多湿气?须从地理学及中医学“天人观”去分析。岭南古为百越之地,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,秦末汉初,它是南越国的辖地。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,五岭由越城岭、都庞岭、萌渚岭、骑田岭、大庾岭五座山组成。《晋书·地理志下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、桂林、象郡称为“岭南三郡”,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。岭南北靠五岭,南临南海,西连云贵,东接福建,范围包括了今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,宋以后,越南北部才分离出去。广东、广西是岭南文化发源地。

岭南地区北依五岭为屏,南近南海之滨,常年经受偏南或偏东相对暖湿的气流影响,导致了多雨、炎热、空气湿度大等气候特征。清代岭南名家何梦瑶于《医碥·卷六》中载有:“岭南地卑土薄……春夏淫雨,人中多湿。”生动地概括了岭南地域湿气重以及湿邪易侵袭人体致病的特点。

“湿气重”是怎么回事?哪些人容易罹患“湿病”

湿气是中医学的一个概念。《内经》最早论述了人及自然界的生化受土运湿气的影响。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曰:“在天为湿,在地为土,在体为肉,在气为充,在脏为脾……其令云雨,其变动注。”湿气太过,会导致人体生理发生病理改变。湿气重就是因自然界中的水湿、食物中的湿气等过度侵入人体(外湿),或人体内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(内湿),导致人体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或征象,如:“因于湿,首如裹”,脑袋像用布包裹一样沉重或昏沉,思维迟钝;感觉身上湿漉漉而困重不清爽;易疲倦、嗜睡眠而越睡越觉困倦;脘腹胀满,食后更甚,伴嗳腐吞酸;排便总有未尽感,或大便粘住马桶或厕盆难以冲刷干净;口臭口苦口黏,或口甜,舌苔厚腻。

中医素有“湿为万病之源”的说法。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多与湿气侵入人体或内生痰湿有关。而湿气尤其偏爱“侵犯”以下人群:久居阴暗、潮湿、多雨、不通风之处;晚睡熬夜、思虑过度之人;久坐、久躺而不运动者;吸烟、酗酒、偏食煎炸肥甘厚味、饮食生冷者;穿着少,虚邪贼风又不避之者等。因此,以上人群需谨防湿气“找上门”,损害身体健康。正如《内经》所说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“膏粱厚味,足生大疔。”一方面说明外湿致病,皆因正气内虚所致;另一方面提到美味佳肴吃得太多,就容易产生疮疖疔疥等疾病。

湿邪致病特点

“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”是中医理论认知的六种外感病邪,其中湿邪最为缠绵难愈,正所谓“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,湿性粘浊,如油入面。”因此,湿邪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。湿邪致病有什么特殊表现呢?中医将湿邪的致病特点,概括为四个方面:

1.湿为阴邪,易损伤阳气,阻遏气机:中医认为,“湿胜则阳微”。湿邪入侵,易留滞于脏腑经络,易阻遏气机,使气机升降失常,经络阻滞不畅;湿为阴邪,阴胜则阳病,易损伤阳气。

2.湿性重浊:“重”,即沉重、重着,湿邪致病常可见头重如裹、肢体酸懒沉重等症状;“浊”,即秽浊,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。

3.湿性黏滞:“黏”,即黏腻;“滞”,即停滞。湿邪致病一方面表现为症状多粘滞而不爽,另一方面病情多缠绵难愈,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。

4.湿性趋下,易袭阴位。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的症状,如下肢水肿、淋浊、带下、泄痢等病证。

岭南人为什么常“湿气重”

清代岭南名家何梦瑶曾指出:“岭南地卑土薄,土薄则阳气易泄,人居其地,腠理汗出,气多上壅。地卑则潮湿特盛,晨夕昏雾,春夏淫雨,人中多湿……”其次,岭南区域的人群偏好于生冷饮食、蔬菜水果、食材多为寒湿、或湿热之品(鱼、虾、蟹等),且贪食糯黏、甘壅、厚味之品;经年累月,加之素体外受湿浸、内伤于饮食,进而脾胃运化失衡或受阻,日渐发展为湿困脾胃,故岭南地区人群“湿气重”较为常见。如果长期不排湿,堆积在体内的湿气会让症状越来越明显、加重,甚至会诱发疾病发生。

湿病包含西医范畴很多疾病。如春天、夏天之流感或普通感冒,多夹外湿为患;急性胃肠炎,也属于饮食不洁食物的外湿所致。心血管系统疾病、消化系统疾病、内分泌代谢病、泌尿系统疾病、风湿免疫性疾病等,无论急性病,还是慢病,也多与湿邪、痰湿、痰浊(日久聚湿成痰)有关。中医有“怪病多由痰作祟”的说法,实质上临床许多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也多是“痰湿作祟”。

因此,“湿气重”必须按照“五诊十纲”进行体格检查和理化检查,一些“湿气重”的症状,可能隐藏在人体内部是器质性疾病,如血脂血糖代谢紊乱、血压升高、心衰、消化道的炎症或肿瘤等。

外湿证与内湿证怎么鉴别

湿有外内湿之分。外湿证主要因感受外界之湿邪或者饮食不洁而致。内湿证则由于饮食不节,调摄失宜,运化不及;或脏腑功能失调,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所产生。相对于外湿证,内湿证具有邪气缠绵、脏腑功能失调以及病程更长的特点。因此,内湿证更易形成久湿成痰,入络瘀结,出现痰湿与络瘀交阻、虚实夹杂的证候群。总体而言,外湿证常见头身重痛、四肢酸楚、恶风,或肢体关节沉重、屈伸不利等。内湿证主要有食欲不振、胸闷泛恶、脘腹胀满、浮肿面黄、渴不喜饮、口淡便溏、小便浑浊、妇女带下等,一旦演变成慢病,往往迁延难愈。

常用养生祛湿方法有哪些

1.饮食养生:宜少食肥肉及甜黏、油腻等有碍脾运的食物。可多食葱、蒜、金橘、芥未之类芳香醒脾食物,以及萝卜、海带、冬瓜、薏苡仁等利湿食物。

2.运动养生:适当体育运动有助于脾胃的运化,如散步、慢跑、游泳、八段锦、五禽戏以及太极拳等,运动量应循序渐进,长期坚持。

3.药物养生:湿证症状较重者,可酌情服用祛湿化痰方药如陈夏六君子汤、二陈汤、香砂六君丸、导痰汤、藿香正气丸、加味藿香正气丸、保济丸、保和丸等,亦可以合理选用药物如白术、苍术、茯苓、泽泻、神曲、薏苡仁、炒扁豆、陈皮、化橘红、鸡蛋花等,取 2-3种组方,煎水代茶饮。内湿易化热,可多用清利湿热之品,如绵茵陈、荷叶、夏枯草、猫爪草、火炭母、白花蛇舌草、金银花、土茯苓、白茅根、崩大碗、车前草等,取 2-3种组方,煎水代茶饮。广东凉茶颗粒、王老吉凉茶也可选用。本院制剂可选用清热祛湿颗粒、温胆片等。

4.经穴养生:注重健脾益气、利湿化痰。选取的经脉主要有任脉、足太阴牌经、足阳明胃经、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阳胆经、足少明肾经、手少阳三焦经等。主要穴位:神阙、关元、水分、阴陵泉、中院、足三里、丰隆、牌俞、三焦俞等。以上穴位可以轮换配合使用,配合按摩、针灸或艾条温灸。

5.情志与起居养生:保持心境平和,及时消除不良情绪,积极培养业余爱好,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。保持居住环境干爽,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。避免受寒淋雨或过于安逸。规律起居。

6.祛湿药膳:

(1)木棉花薏米化湿汤;材料:木棉花30g,薏米30g,炒扁豆30g,砂仁6g,瘦肉200g,生姜3片。制法:瘦肉、木棉花、薏米、炒扁豆、砂仁洗净一同放入砂煲中,加清水适量,用大火煲开,再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。功效:清热行气化湿。

(2)草龟祛湿汤;材料:草龟500g,猪肉200g,鲜土茯苓250g,红枣4枚,生姜3片。制法:把草龟、猪肉、土茯苓、红枣一起放到砂煲内熬2至3个小时即可。功效:清热祛湿解毒。

小结

“湿”是中医外感疾病病因“六淫”之一,又是内伤疾病“内生五邪”之一。弄清湿邪含义和致病特点有助于防范湿证。现代生活方式,湿证(病)已不限在岭南地域多见,也可见于东西南北中地区,沿海及江河两岸居住之居民甚是多见。合理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养生方法,对湿证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是防微杜渐,避免湿邪入侵、痰湿内生,罹患各种“湿病”的关键。然而,湿证虽常见,但其病程、病情、年龄大小与体质强弱等各有不同,要按照个体化原则选择不同方法养生,保健方药亦须有所化裁。吸烟、酗酒者,务必戒烟、限酒。某些慢病患者,尤其如心衰、心律失常、未控制达标的高血压、脑出血、痛风、消化性溃疡病、上消化道出血、糖尿病、肝病、肾病、血液病等患者,还得听从医生劝告,认真彻底戒酒。治湿之法要尽早施行,服药期间应努力克服种种滋长湿气的不良生活习惯。最后一点建议,当人体出现“湿气重”症状,还是到医院检查身体,是存在器质性疾病,还是功能性疾病。如果是器质性疾病,须在医生指导下,按照病证结合进行调养。

专家简介

吴伟,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广东省名中医,广东省高校特支教学名师,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。从事医教研工作36年,传承国医大师邓老“五脏相关”“五诊十纲”理论,倡导辨病为先,“病-理-法-方-药”诊疗程式。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,内科学教研室主任,医院胸痛中心、房颤中心医疗总监。国家教育部本科一流课程《中医内科学》负责人、国家“十三五”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《中医内科学》本科生、规培住院医师、研究生等4部教材主编。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介入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,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-脉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,中国中西医结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,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,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委等。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,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,主编或参编著作15部,发表学术论文295篇,其中SCI 9篇。

擅长:运用中医、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、高血压、心力衰竭、心律失常;血脂异常、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管控;擅长冠脉介入及起搏器植入技术。

出诊安排:周一、四上午(南楼岭南名医门诊4楼7室),周三下午(门诊楼4楼5室)。

温馨提示

编辑:梁韵怡

复核:陈小波、黄桃

责编:刘庆钧

审定:池思晓

相关文章
精品推荐